在大学的成长道路上,总有一些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知行合一”的力量。他们不仅专注学业,更勇于走出课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期《榜样零距离》邀请到了2022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的陈浩学长,围绕“科创筑梦,砺行致远”分享他的科创经历与心路历程。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的故事,汲取前行的力量。
个人简介

陈浩,男,2022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汉族,共青团员,现任工商科创中心主任,主持并深度参与多项省级科研立项,涵盖农业、企业管理、旅游业、人力资源、青年德育等领域,以第一作者在知网发表论文,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此外,还积极参与学院课题,多次赴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撰写提报方案,助力合作企业实现营收。
个人奖项
(1)参与学院重大横向课题《企业战略及品牌营销体系建设》(项目经费108万元);
(2)参与河北省福利彩票中心项目《数字技术环境下河北福彩公益传播策略研究》(项目报酬2万元);
(3)发表论文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期刊,收录于中国知网(第一作者);
(4)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一负责人);
(5)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健康背景下发展路径研究》省级立项(第一负责人);
(6)调研河北《产业化视域下石家庄农村新型农业主体经营困局与发展策略研究》省级立项(第一负责人);
(7)调研河北《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北省旅游资源品牌传播路径研究》省级立项(第二负责人);
(8)冀青调研《新媒体时代体育饭圈化对青年德育的影响研究》省级立项(第二负责人);
(9)冀青调研《青年视角下河北省文旅资源品牌的现代传播路径研究——以河间诗经为例》(第二负责人);
(10)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石家庄农业中介组织基层员工选聘培优化策略研究》省级立项(第五负责人);
(11)科研助困校级重点立项(第二负责人),校级普通立项(第二负责人);
(12)互联网+大赛校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13)挑战杯校赛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14)企业模拟经营大赛校赛二等奖(第一负责人);
(15)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实习金像奖金奖
科技创新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引擎,而青年学子正是这一引擎的核心动力。在追求创新的道路上,总有人率先迈出步伐,为我们树立榜样。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在科创领域成果斐然的陈浩学长。想知道他是如何平衡学习与科研,又是怎样攻克难题的吗?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故事!深入了解他的学术探索与成长感悟。
Q.学长,当初是什么契机或灵感,让您萌生了做科创项目的想法?
A.最初,我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总感觉有些抽象,不太清楚它们将来如何应用到实际中,对未来也有些迷茫。后来在桑银峰老师的课上,他提到商科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参加科研竞赛,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来深化理解、学以致用。这句话点醒了我,于是我开始尝试组建团队,从小项目做起,一步步踏上了科创的道路。
Q.学长,在项目研发/调研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难题或挑战是什么?最后是如何攻克它的?
A.从学生竞赛的角度来看,最难的是获取优质资源。很多同学由于资源有限,作品的上限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在参加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大赛时,最困难的是选择合适的企业与品类。如果企业选得不好,所有的努力都可能白费。作为团队负责人,我既要把握整体方向,还要主动联系企业、争取合作,过程中没少吃闭门羹,也一直担心出现“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问题。后来,我们统计分析历年国赛获奖作品,发现农产品品类项目获奖率高、可挖掘性强,而本地特色农产品企业也更便于对接。于是我们把目标锁定在石家庄的特色农产品企业上,开展广泛联系,最终与赵县雪梨产业的龙头企业——赵龙食品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并签订了意向书,这个项目也帮助我们拿到了全国一等奖。
从真实企业项目来看,最难的是如何将理论框架与复杂的现实问题结合。企业的资金投入是要见实效的,而实际商业环境往往错综复杂。比如我跟随老师接手贵州一家魔芋企业的项目时,整个团队对这一行业都比较陌生。前期我们花了大量时间阅读资料、请教业内专家,才发现魔芋产业还处于未饱和状态——这和我们原本假设的饱和竞争市场截然相反。正是通过前期的充足准备,我们才及时纠正方向,避免了严重错误。
Q.学长,参加科创项目,您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系统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创不是纸上谈兵,它要求你从发现问题、设计方法、执行落地到总结反馈,每一个环节都要亲自推动。我去企业调研时,常常会问负责人最看重应聘者的什么能力,几乎所有人都回答“商业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基本上只能在实习和科创中锻炼出来。有些人会过于看重奖项,甚至出现“混奖”的现象,但我认为奖项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深度参与、是否锻炼出可迁移的能力,毕竟有水平的面试官一眼就能看出你是不是真正做过事的人。
Q.学长,您认为大学生从事科创活动,最重要的品质或能力是什么?为什么?
A.主动性和韧性。科创项目很少有一帆风顺的,从立项到结题,中间可能会遇到方向错误、数据收集困难、团队意见不合等问题。我见过太多同学大一刚开始热情满满,但能坚持到最后的屈指可数。我们在开始尝试时,必然会存在经验缺乏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主动去找老师和优秀的学长姐学习。另外,团队协作也非常关键,再好的项目靠一个人也难以完成。学会沟通、分工与包容,才能真正实现1+1>2。
Q.学长,您是如何平衡科创项目、课程学业和个人生活之间的时间与精力?
A.我的经验是:提前规划、高效执行、合理取舍。每周初我会大致列一下任务清单,区分轻重缓急,把整块时间留给科创和专业学习——这两者本质是相通的,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科创是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很有必要留出整块时间去做,然后利用碎片时间处理琐事。当然,也要学会拒绝一些不必要的社交与其他活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时间花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Q.学长,对于那些有想法但还在犹豫是否要参加科创的低年级同学,您有什么建议?
A.勇敢迈出第一步!不要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或者没经验,我也是从零开始的。可以先主动加入学长学姐的项目积累经验,如果没有这种资源,也可以找一两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队,从院级、校级的小项目做起。我大一也是自己和几位同学从零开始的。重要的是动手去做,实战中的成长远远快于纸上谈兵。学院给予工商科创中心很多资源与支持,比如导师指导、访企机会等,关键你要主动去了解、去争取。不要怕失败,每一次尝试都是积累。
Q.学长,有没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
A.大学四年真的很短。我大一的时候,一位教授对我说:”很多学生大学四年看似做了不少事,每天忙忙碌碌,但四年毕业走出校门时脑袋却是空的,这其实是大学教育最大的悲哀。“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大学是成长空间最大的阶段。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自我设限。只要是自己认同的、有价值的事,就大胆去尝试。每一次经历都会让你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希望你们也能找到自己认同的事,并为之坚持努力,最终成为那个让自己骄傲的人。
“科创筑梦,砺行致远”,从学长的分享中,我们读懂了坚持与热爱。每一次案例研讨中的思想碰撞和每一轮数据分析中的严谨推敲都是向卓越迈进的足迹,积累的智慧与探索的勇气终将化作破浪的航帆。愿工商学子怀创新之志,扎根实践、敢于突破,在商海潮头踏浪而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篇章!